得知韩信死讯后刘邦的反应(韩信死前一句话惊出刘邦一身冷汗)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569更新:2022-08-19 09:55:00

楚汉时期有很多被我们忽视了的英雄豪杰,他们显赫一时,却因为威名远远比不上刘邦、项羽、韩信等人而被后世人忽视。但是在当时的天下,他们也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要么是威震一方的英雄,要么是权倾一时的豪杰,要么是逆天改命的谋士。

韩信作为楚汉时期重要的将领之一,手下必然有很多谋臣的辅佐,其中最厉害的,当属蒯彻了。这人从秦朝末年一直活跃到汉朝初年,帮过很多豪杰出谋划策,深刻地影响了秦末和楚汉的局势走向,实在算得上是一时之雄。

蒯彻崭露头角是在赵国,秦朝末年,他为陈胜手下的大将武臣出了一个计谋,帮他不费吹灰之力,兵不血刃就拿下了整个赵国。后来韩信帮刘邦攻打北方,或许就是拿下赵国之后,蒯彻开始向韩信效力。

韩信的后半生,其兴其衰,几乎都脱不开蒯彻的影响,他让韩信得到了更大的辉煌,也引着韩信走进了地狱。

拿下赵国后,韩信还没到功高震主的地步。齐国本来在郦食其的说服下归顺了刘邦,此时蒯彻唆使韩信道:“将军在外征战两年,拿得出手的战功也就是攻下了赵国五十多座城池。如今郦食其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朝夕之间就拿下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将军您的功劳竟要比不过一个腐儒吗?还望将军继续挥师东进,乘齐国归顺汉王不设边防之机,一鼓作气拿下齐国!”

此时的蒯彻,心里已经有了长远的计划,他要让韩信成为与刘邦、项羽匹敌的天下第三位霸主,他要让自己成为与萧何、范增匹敌的天下第三位辅佐重臣。

韩信哪里知道蒯彻的规划,他用了蒯彻的计谋,齐国当时自以为已与刘邦修好,就撤了齐、赵边界的防御,韩信一鼓作气就打到了临淄,齐王落荒而逃,郦食其也被视为间谍处死。

后来楚王项羽派手下大将龙且带领20万精锐救援齐国,结果被韩信打败,这支精锐之师全军覆没,这直接导致了项羽的落败,他因此战在楚汉之争中从优势瞬间转为劣势。灭齐国,败龙且,韩信因灭齐之战迎来了他人生中真正的辉煌。

此时蒯彻才向韩信表明了他后续的规划,他要让韩信脱离刘邦自立为王,想必他也为韩信想出了扫除刘邦在齐国势力的计划。

他目光长远,看出韩信此时已经到了功高震主的地步,而此时的刘邦、项羽早已是两败俱伤,他们掀起的楚汉战争让百姓饱受战火之苦。如果韩信用蒯彻的计谋脱离刘邦,他将与刘邦、项羽三足鼎立、三分天下,成为第三位霸主。

如果韩信完全用蒯彻之谋的话,他将击败刘邦、项羽,成为中国第二个王朝的建立者。可是韩信拒绝了蒯彻的建议,他对刘邦忠心耿耿,他目前拥有的一切都是刘邦给的,怎会为了利益背叛刘邦呢?

韩信的正确做法是,要么第一次就不用蒯彻的计谋,要么就一用到底,怎能半途而废。走上了功高震主的路却想回头,后来韩信被刘邦擒住贬为淮阴侯,最后被吕后斩于长乐宫钟室,他留下了遗言说:“狡兔死,走狗烹,悔不用蒯彻之谋!”

吕雉把韩信的遗言转告给了刘邦,问蒯彻是何人。刘邦早已听闻其大名,心里一惊,说:“这是齐国一个有名的谋士!”于是立刻全国缉拿蒯彻,没过多久,蒯彻就被绑着送到了刘邦面前。

刘邦怒不可遏地指责蒯彻:“听说你教淮阴侯反叛?”蒯彻回答得很干脆:“是的,我确实教过他。不过这小子不听我的计谋,不然怎会被你擒住,若听了我的计谋,你还能安然地坐着这皇位吗?”

刘邦被这番话气得不行,马上令人煮了开水,要把蒯彻拖下去煮了。

蒯彻高呼:“冤枉啊!冤枉啊!我犯了什么罪要被你煮了!”

刘邦疑惑而气愤地问:“你教韩信反叛,哪里冤枉了!”

蒯彻解释道:“当年秦朝崩溃,天下豪杰蜂拥而起,有能力的就可以先得到天下,每个人都有竞争的权力,韩信当然也有。坏人养的犬对着好人汪汪叫,是因为犬不分好坏只知道为主人效力。当初我只知道韩信是我的君主,哪里知道您的大名啊!”

蒯彻的话里有一句“蹠之狗吠尧,尧非不仁,狗因吠非其主。”

盗跖是古代有名的坏人,尧是古代有名的君主,蒯彻这是把刘邦比作神圣的帝尧,把韩信比作邪恶的盗跖,这话让刘邦听得美滋滋的。

而且蒯彻的话说得都很有道理,刘邦此时贵为天子,不能因为私怨而杀人,他没有理由处死蒯彻,只能懊恼地把蒯彻放走了。

为何说蒯彻成就了韩信又害死了韩信呢,他不劝韩信撕毁合约进攻齐国的话,韩信就不会立下那么伟大的功业,就不至于达到功高震主的地步,刘邦就不屑于铲除他。反之,若是韩信听了蒯彻之谋,与刘邦、项羽争夺天下,那么笑到最后的,还指不定是谁呢。

听计策,也不能半途而废,很多时候是没有回头路可走的。

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但切记,登得越高,跌得越狠!韩信就是登得太高了,《易·坤卦》说,臣子的权势太大,君主就要与其交战,“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韩信已经与刘邦走到那一步了,还企望与他和平,不是太好笑了吗?

蒯通劝韩信三分天下,韩信如果同意会是什么结局?

引言:

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此时正处于楚汉相争的关键时期。齐地的军营里,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正苦口婆心的劝说一位青年将军。“大将军,此时正是天赐良机,如果此时再不表态,那么将军今后恐无立锥之地啊!”老者再度劝说将军,只见那将军紧皱眉头,时而对天冥想,时而望地沉思,却迟迟不肯给老者正面答复。见此情景,老者急切的问道:“大将军,时不我待啊,请大将军早做决断,否则悔之晚矣啊!”老者不甘心的再次追问道。“先生切莫多言,容我考虑一下再说吧!”将军听的有些不耐烦,挥挥手打发老者离开。老者气的捶胸顿足,却又无可奈何,只得恨恨的退出了军营。

韩信剧照

那个将军,就是汉初三杰里人称“国士无双”的韩信,刚刚,是他手下谋士蒯通劝说韩信脱离刘邦另立山头,但优柔寡断的韩信最终还是没有听从蒯通的建议,并未选择背叛刘邦。短短几年,刘邦在统一天下后第一个把屠刀对准了韩信,已经被贬为淮阴侯的韩信凄惨的死在了未央宫内。那么,如果当初韩信听从了蒯通的建议,选择在楚汉相争阶段背叛刘邦,又会是一个怎样的局面呢?

一.事件背景——功高震主起疑心

因为萧何的苦苦劝说,怀才不遇的韩信终于得到了刘邦的重用,被拜为大将军,带领汉军争夺天下,韩信也不负众望,一出手便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短短数月便拿下了三秦大地。刘邦一鼓作气,带领五路诸侯五十六万大军占领了彭城,却最终被项羽击败,刘邦一直退到荥阳成皋一线,楚汉相争进入相持阶段。

当刘邦与项羽在荥阳一线对峙时,韩信所率领的汉军偏师却连续打了好几个打胜仗。韩信在彭城之战后得到了独当一面的机会,很快就消灭了西魏国,解除了魏王豹对关中腹地的威胁,随后韩信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井陉之战,韩信以两万汉军背水一战消灭赵军主力二十万,创造了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灭齐之战,韩信诱敌深入,杀死了项羽的大将龙且和二十万楚军,平定了齐国的动乱。短短一年时间里,韩信先后消灭了魏,赵,燕,齐,代等四五个诸侯国势力,实力达到了顶峰。

信使人决壅囊,水大至。龙且军大半不得渡,即急击,杀龙且。龙且水东军散走,齐王广亡去。信遂追北至城阳,皆虏楚卒。

——《史记.淮阴侯列传》

杀死龙且使韩信实力达到顶峰

可韩信实力的增强却让他的领导刘邦越来越不放心,刘邦害怕自己到最后无法控制韩信反而让韩信趁机做大。正在这个节骨眼上,韩信却派使者请刘邦封自己为“假齐王”,气的刘邦想先灭了韩信,如果不是张良和陈平及时劝住了刘邦,事态可能会更加糟糕。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韩信遭遇了严重的信任危机,可以说祸根已经埋下。

二.拥兵自立——蒯通的设计蓝图

虽然刘邦此时已经很猜忌韩信,不过韩信自己并并没有反叛刘邦的想法,可有些人已经感觉到可危险的味道。

被韩信牵制的精疲力尽的项羽率先转变,派使者武涉劝韩信脱离刘邦,但韩信并没有动摇,随后,韩信手下谋士蒯通成为劝说韩信自立山头的积极分子,蒯通能提出这样的看法,在于他有着自己的设计蓝图。

1.楚汉结局全系于韩信一身

自刘邦彭城兵败后,楚汉双方在荥阳一代已经拉锯了很长时间,双方都已经成为强弩之末,反倒是一直在外作战的韩信成为压死刘邦或项羽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韩信倒向项羽,刘邦必败无疑,反之亦然。

当今两主之命县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

——《史记.淮阴侯列传》

蒯通剧照

所以,这个时候最好的选择就是自己独立,这样楚汉双方彼此投鼠忌器,都不敢轻举妄动,就可以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2.韩信看似实力到达顶峰,却是最危险的

韩信独自带兵消灭那些小诸侯国之后,实力已经到达了顶峰,却也是韩信最危险的时候,因为韩信太能干了,其功劳已经到了无法用封赏来衡量的地步了,换个意思就是此时的刘邦已经感觉到控制不了韩信了,如果投奔项羽,项羽也不会信任韩信,因此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自己单干,反而局势会有好转。

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

——《史记.淮阴侯列传》

3.韩信有足够的资本

韩信在平定齐国后,手中已经有了三十万部队,而刘邦在荥阳一线是屡战屡败,好几次还是靠韩信手中的部队来补充兵源,此时手上最多二十万部队。项羽那边则更弱,在与刘邦的对战中自己消耗也非常大,为了救齐国派龙且带领二十万楚军救援,结果被韩信杀了个干净,此时手上只有十多万人马,韩信在部队上占据绝对优势。

其次,韩信在消灭各个诸侯国之后,其掌握的土地已经相当乐观,尤其是原齐国故地,处在楚汉之间,交通便利,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蒯通的分析非常精辟,也直插要害,很多人都畏惧死亡,即使是韩信也不例外,蒯通明明白白的告诉韩信此时你看上去实力强,实际上已经走投无路了,只有自己干才能换来一线生机。

三.画饼充饥——蒯通甜蜜的毒药

蒯通的建议有理有据,可以说给韩信画了一个美味的大饼,但是这个大饼虽然甜蜜,却有毒,所谓韩信单干导致三足鼎立不过是蒯通的一厢情愿罢了,如果韩信真的听了蒯通的话,真的会如他所愿吗?我们不妨设想一下。

1.韩信坐山观虎斗,坐视楚汉争霸

这是蒯通想要韩信去做的,在楚汉争得你死我活之际渔翁得利,但是,蒯通却没有想过三足鼎立是建立在牺牲天下老百姓生命的基础上的,此前,天下百姓已经经历了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战火,还有秦朝十多年的苛政和秦末的烽烟,所有的老百姓都不希望再打下去了。此时韩信选择独立,是背离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与民心背道而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韩信即使占领了战略要地也无济于事。

楚汉相争形势图

其次,韩信本人是一个纯粹的军事家而不是政治家,让他打仗可以,可让他治理国家却并不擅长,时间一长其所管辖土地必然生变,况且刘邦和项羽也不是傻子,韩信独立后军事实力最强,攻守逆转,他俩还会死掐着不放吗?更大的可能是楚汉暂时握手言和一起打韩信,到时韩信腹背受敌反而是自取灭亡。

2.韩信帮助项羽去攻打刘邦

第二种情况是韩信在武涉(项羽使者)的劝说下选择自立然后帮助项羽去攻打刘邦。那么这种情况可取吗?实际上这也无异于饮鸩止渴,提前韩信的灭亡罢了。

其一,刘邦对韩信有知遇之恩,因为刘邦的重用韩信才有机会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在重视道德和情义的中国人眼中,韩信这样做把自己摆在了不忠不义的位置上。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成为失道者的韩信必然会遭到众叛亲离的下场。

其二,韩信手下虽然掌握重兵,但其领兵的将领却是刘邦的铁杆追随者,周勃和曹参是刘邦的同乡,跟着刘邦一起反秦出来的老兄弟,是不会背叛刘邦的,另外一个灌婴是刘邦的骑兵司令,他也是刘邦最信任的人之一,还有一个张耳和韩信也只是纯粹的上下级关系,和刘邦的关系反而非常好,刘邦后来还把自己的女儿鲁元公主嫁给了张耳的儿子张敖。

周勃等人是刘邦的死忠

这样看来,除了韩信这个光杆司令外,其他士兵和主要将领都不会支持韩信去攻击刘邦,韩信自己在考虑蒯通的建议时也说刘邦对他非常好,这样做是见利忘义。

四.政治幼稚——韩信之祸并非死局

当然,蒯通的话并不是一点道理也没有,他正确分析了韩信此时的处境,如果继续这样功高盖主迟早有一天会大祸临头,但韩信并没有听蒯通的建议,因为韩信自始至终没有是个没有野心的人,同时他对刘邦仍然心存侥幸,自己也感念刘邦对他的知遇之恩。

韩信没有选择自立是明智之举,可这个困局并没有破除,此时,韩信就展现了他政治上幼稚的一面。

在齐国刚刚平定时向刘邦请求封“假齐王”,刘邦正在成皋等着韩信增援,可韩信跑来给他要官,这让刘邦当时就怒了,也为韩信埋下了祸根。

刘邦派出郦食其说降齐国后,韩信公然违背刘邦的命令攻打齐国,导致郦食其被杀,刘邦的权威遭到了挑战。

刘邦与项羽鸿沟划界后公然违约追杀项羽,反而被项羽掉过头来杀得大败,刘邦向韩信求援,韩信作为下级居然公开向刘邦谈条件,虽然刘邦迫于形势答应却使刘邦对韩信极度失望,消灭项羽后下一个下手的就是韩信。

汉四年,遂皆降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

——《史记.淮阴侯列传》

汉高祖刘邦剧照

前两个行为韩信实际上做的并没有错,只是他与刘邦考虑的方向不一样,韩信作为军事家从军事角度考虑齐国田氏王族首鼠两端不如一次性清洗干净,为了防止齐国动乱让自己做个“假齐王”也无可厚非,但是他在做这些决定时都没有考虑刘邦的感受,而最后一个公然要挟更是把自己放在火坑上烤,这些都是韩信政治幼稚的体现。

可是,韩信功高盖主之祸并非死局,在平定齐国之后韩信如果可以主动放低姿态去救援在成皋的刘邦,并且不贪恋权力把兵权主动交给刘邦,刘邦虽然多疑但韩信救了他一命又主动交还兵权给了刘邦一个台阶下,刘邦自然不会为难韩信。可惜韩信虽然没有野心,却把手里的权力看的太重了。他是个纯粹的军事家,可这世上哪有什么东西是纯粹的呢?韩信把事情想的太简单,更把刘邦想的太简单了!

结语:

蒯通之言,看似可以三足鼎立,实则是玩火自焚之举。韩信拒绝源于对刘邦的感激和幻想,其知恩图报精神固然可贵,却因政治的幼稚最终落得悲惨的结局,不亦悲乎。同为三杰,萧何送亲属为人质,张良功成名就后主动辞官归隐,而两人皆得以善终,独韩信如此,此间差距,尽在于此。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八戒影院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留言反馈   Baidu   神马   Sogou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八戒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