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 折叠弩「长安十二时辰张小敬追忆烽燧堡时他为弩手唐朝弓弩你了解吗」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666更新:2022-09-03 16:50:45

“之前有一周的时间,我主要对《长安十二时辰》剧中人物的原型进行了一些探究。从上周开始,我希望从剧中的一些细节入手,来谈谈一些我感兴趣的唐代历史。今天的故事,要从剧中的主角——张小敬说起。”

由雷佳音和易烊千玺主演的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自上线以来,好评如潮,豆瓣评分至笔者发稿时还是8.6分的高分。

在第八集的剧情中,张小敬被狼卫擒获,狼卫首领麻格尔对他说了一句话:“长安永远不救对它没用的人,你有用,才救你,你没用,那就是弃子!”

这一句话,仿佛打开了张小敬回忆的闸门,往事如潮水瞬间将他淹没,他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大漠黄沙,刀光剑影,破碎的旗帜,死伤的战士;丁老三、闻无忌、萧规这些当年可以把后背交给他们的同袍兄弟,还有那个几乎已经消失的名字——第八团。一切的一切,都回到了这里,烽燧堡。

旧历二十三年(这里应该指的是开元二十三年,即公元735年),第八团的兄弟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死守烽燧堡。这时张小敬、丁老三和闻无忌还都是同袍兄弟,当闻无忌要去打狼给大家补充一下的时候,张小敬要跟他一起去,闻无忌跟他说了这样的话。

可见,张小敬当时在部队中的职责,是弩手。

当年的张小敬和他们的兄弟们,是把手中的箭射向敌人,而到了第26集,靖安司遇袭,李泌不知去向的情况下,右相林九郎迅速出手,派吉温接管了靖安司,可是吉温居然把张小敬定位成内奸,让所有人对张小敬格杀勿论!在这种情况下,望楼士兵的箭终于射向了拼命保护长安的张小敬。

保护长安的人却被长安通缉,本来张小敬还是剿灭狼卫保护长安的英雄,一瞬间竟然成为了畏罪潜逃的逃犯,张小敬的命运真是吊诡。而那些本应该射向敌人的箭,却射向了自己人。在没有退路的绝望境地下,张小敬的思绪再次回到了那个他很多战友埋骨的地方,烽燧堡。而在那里,兄弟们还在等着他发箭迎敌呢。

其实,剧中不光张小敬是用弩的,剧中的弓弩可以说随处可见,在第一集中,旅贲军崔器在丙六货栈围剿狼卫之时,他的身前就有持弩的士兵走过。

在第17集中,当张小敬被右骁卫抓住,想要逃脱的时候却被门口的两把弩逼退回来。

弓弩作为唐朝军队的常备兵器,在作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剧中也反复出现。今天的话题,我们就来聊聊唐代的弓弩。

弓弩其实是由两个部分组成,当然就是弓和弩了。

弓在中国的历史可谓十分悠久了,毕竟人类最早是由狩猎转向农耕的嘛,中国境内出土最早的箭头是用石头做的,距今应该在三万年左右了。人类在漫长的进化历史中很早就学会了使用弓箭对猎物进行相对远程的攻击。据研究,中国在商代就已经有了复合弓(就是由多种材料复合制成的弓),在春秋战国时期成文的《考工记》中,把制作弓的原料称为六材,即:干、角、筋、胶、丝、漆,对于弓的制作书中这样描述:“弓人为弓,取六材必以其时,六材既聚,巧者和之。干也者,以为远也;角也者,以为疾也;筋也者,以为深也;胶也者,以为和也;丝也者,以为固也;漆也者,以为受霜露也。”

图中为一把传统的复合弓截面, 中间浅色的竹木芯是弓胎,下面的深色层是角片,竹木芯的上面是铺的筋,筋和角以动物胶粘贴在弓胎上,外面再用丝线缠紧,涂上胶和漆就形成了一把典型的复合弓。这样的复合弓因为使用了动物角筋材料,所以在历史上又被称为——角弓。

这个名字大家就很熟悉了,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名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就曾有“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这样的诗句。

除了有复合弓的特点,中国的传统弓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反弯。所谓反弯指的是在不上弦的情况下,弓体收缩方向与上弦方向相反,在上弦以后,能够出现M或者W形状的曲线。因为这样的曲线,反弯弓又称为双曲弓或者反曲弓。

图中上面就是上弦以后的弓形状,下面为未上弦时弓的造型。

弓发展到了唐代,基本上成为了所有士兵必备的武器。《唐六典》第十六卷中对弓是这样描述的:“弓之制有四,一曰长弓,二曰角弓,三曰梢弓,四曰格弓。”并在后面进一步解释说:“今长弓以桑柘,步兵用之;角弓以筋角,骑兵用之;梢弓,短弓也,利于近射;格弓,彩饰之弓,羽仪所执。”根据《唐六典》所言,长弓可能是由桑柘木制成的单体弓,角弓应该就是我们上面说的复合双曲弓,梢弓是短弓,格弓是仪仗所用的,也就是真正上战场就是长弓和角弓,后来到了唐中晚期,逐渐发展成了长梢弓,于是所有的唐军很快都换成了长梢弓了。

当时的唐军中,弓基本上是一人一弓,根据唐代兵书《太白阴经》中记载:“唐朝一军12500人,配弓12500张,弦37500条(一把弓配三根弓弦),箭3750000支(一把弓配300支箭)”。在唐朝,对名将的基本要求就是弓马娴熟,而唐朝善射的名将更是数不胜数,做头把交椅的当然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了。

根据历史记载,太宗可以“箭穿七札,弓贯六钧”,一箭射穿七层铠甲,能拉开六钧(约为122公斤)的弓。在前面的《长安十二时辰:崔器王者归来却力战身亡,他手中的长枪你知道多少?》一文中,我曾说到尉迟敬德用槊了得,但是里面说到太宗有一句话:“吾执弓矢,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这除了赞扬尉迟敬德执槊了得,也是称赞自己神箭无敌。

除了太宗,唐朝还有一位神箭将军,那就是三箭定天山的白袍将军——薛仁贵。

距《旧唐书》记载,突厥九姓部落叛乱,薛仁贵奉高宗旨意前往平叛。临行之前,高宗为了试试薛仁贵尚能饭否,于是从内库中取出五套铠甲套在一起,命令薛仁贵射箭看能否射穿。当时高宗说:“古人善于射箭的人有的说能射穿七层甲胄,爱卿今天先试试能不能射穿五层。(古之善射,有穿七札者,卿且射五重。)”薛仁贵一箭射穿了五层铠甲,高宗大惊,赐薛仁贵坚固的甲胄。要知道,古人穿七层甲,比如养由基,那甲可是春秋战国时的甲,薛仁贵虽然穿了五层,但是这甲可是唐朝的甲,很有可能就是明光铠,薛仁贵的射穿五层可比古人射穿七层要难多了。

而对于三箭定天山的传说,《旧唐书》中写的更为精彩:“时九姓有众十余万,令骁健数十人逆来挑战,仁贵发三矢,射杀三人,自余一时下马请降,······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薛仁贵的事迹在史书中都被编成歌了,可见他三箭定天山的骁勇真是令后世神往。

弓虽然有着很多的优点,但是它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受到射箭人的臂力限制,不能够连续反复拉弓射箭太久,反复拉几次,射箭者的手臂很快就会无力发箭。如果能够用一种什么结构,使射箭者不需要用自己的胳膊承受弓弦拉开的力量,这样就可以达到反复发射的目的,这是因为如此,弩就被制造出来了。

在前面我们提到,在剧中,望楼上的士兵是用的弓,而崔器率领的旅贲军却使用的却是弩,剧中的这个细节是非常考究的,因为在唐朝弓不是管制兵器,可是弩却是绝对禁止民间私有的,政府对于弩的管理是极为严格的。

在弓的发展史上,中西方差不多是并驾齐驱,但是在弩的发明上,中国就成了一枝独秀了,中国的弩诞生的年代可以上溯到2300年前的战国中期,因此中国被公认为最先发明弩的国家。但是到了唐朝的时候,弩在军中配备还不能达到弓的配比。前面说过,唐代兵书《太白阴经》中说道一军要配备12500支弓,但是配备弩却只有2500支,几乎只占军队的20%,可以说是比较少的了。

根据《唐六典》第十六卷的记载:“一曰擘张弩,二曰角弓弩,三曰木单弩,四曰大木单弩,五曰竹竿弩,六曰大竹竿弩,七曰伏远弩。 ”其中擘(音同薄荷的薄,大拇指的意思)张弩与角弓弩是单兵弩,擘张弩为步兵所用;角弓弩,骑兵所用。“木单、竹竿、伏远等弩,其力益大,所及渐远”。很可能这几种弩都属于大型重弩。禁军之外,唐朝的边兵还使用过摧山弩、静塞弩、绞车弩、两弓弩、车弩等,摧山、静塞是单兵弩,其余三种为重弩。

其中杀伤力最大的是绞车弩,史载能射七百步,换算过来大概一千多米了,不过这种弩就必须要用绞车来上弦了。

单兵弩上弦的方式有三种,第一种就是直接用手上弦就行了,这样叫做“臂张”;第二种是用脚踩住一头,用手拉着上弦,这种叫“蹶张”(也有叫脚张的);第三种,就是用绳子把弩两端系在腰间,坐在地上以双腿蹬住弩弓,双手助力将弓弦挂上弩机,这种就叫“腰张”。

在剧中,闻无忌曾经对张小敬说,他所用的脚张弩有二百来斤的力量,上弦容易伤到背,由此可见,张小敬用的是第二种上弦方式。

而第三种“腰张”的方式,在电影《英雄》中曾经有体现。

战场上对于弩的用法,其实《英雄》中也做了很好的展现,其实就是靠一轮齐射,密集的箭雨就能够把对方先射死个一多半,这属于远程密集火力覆盖。

相比弓来说,弩的优点是采用机械结构发射替代人拉弓发射,可以反复发射而不损耗人力,但是弩也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弩的射速是不如弓的。

如果是弓的话,古人云“临阵三发”,就是指弓箭手在临敌之时,可能只有发三箭的机会,三箭之后,敌军骑兵也就基本上冲到跟前了,要准备近身肉搏了,而弩由于还要上弦,耽误了一定时间,最多不过一两发吧,也就到头了。这样的射速,在战斗中将是致命的缺陷,于是,古人也发挥了许多智慧,为了提高射速,想出了一种神器,那就是传说中的“连弩”。

连弩这个名字大家就很熟悉了,但是也不是所有人都用的上连弩的,比如张飞就不需要,人家自带连弩,无限出杀······(嗯~~~好像串到三国杀去了)

拉回来,古代人的连弩和我们现在理解的连弩定义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古时候的连弩其实大多可以称作并发弩,也就是同时发射很多箭的弩,比如大家熟知的诸葛连弩,据《魏氏春秋》记载诸葛亮曾经制作了一种连弩叫做“元戎”,这种元戎弩应该是传说中诸葛连弩的原型,这种弩发射的时候“一弩十矢俱发”,威力强大。历史上真正的诸葛连弩可能不是像我们所想象的一根一根箭连着发的,而是一次发射十支箭,也就是说不是串行的而是并行的。

虽然增加了并发箭数量,但是这种连弩其实还是以牺牲了射程作为代价的,普通的单发单兵弩大概可以射200步以上,但是用连弩可能据《天工开物》所说也就20步,当然,这单指的是单兵弩而言,如果是绞车上弦的大型弩则另当别论了。

唐朝早期对于弩使用并不很广泛,因为唐朝前期的战争都是以长途奔袭速战速决作为特点的战争,比如李靖灭突厥就是典型的例子,这种突袭战基本上用弓要强于用弩。但是从七世纪下半叶开始,随着唐朝逐渐舍弃了这种冒险突进的打法转而开始在边境筑城,依托城镇堡垒开展城防战斗。这种战争风格的转变却意外的让弩有了很大的用武之地。毕竟弩作为守城工具来说还是非常好用的,尤其城防关口上安装大型绞车弩,在城防时的远程杀伤能力还是很强的,对于防守可以说是很大的助力。在安史之乱中,李光弼就常常用弩兵防守要塞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后来到了宋朝,弩的应用更加广泛。出现了史上最牛弩——床弩,一箭能够射千步,大概换算过来得有1300多米吧。

——————————————————————————————————

弓弩在中国古代战场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为我们留下了很多传奇,供我们敬仰和传颂。现在的我们早已过了冷兵器的时代了,可是弯弓射大雕的豪迈仍然让我们神往。张小敬曾经作为一个弩手,在死守孤城的绝境下仍然在保护着大唐,而如今的他,虽然被人诬陷甚至命悬一线,但是他仍然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仍然守住自己心里的那两个字——“不退!”我想,即使张小敬从出狱开始就时刻处于被侮辱、被误解、被诬陷、被伤害的境地,如果让他重新选,他可能也还是那一句话,而这也是李泌、姚汝能、檀棋心中共同的话——“不退!”我们不退!为了长安,为了所有人的太平,我们绝不后退!

1、《唐六典》卷十六

2、《旧唐书·薛仁贵传》 中华书局

3、《弓弩杂谈》系列 韩国玺 现代兵器2009.7~2009.10

4、《唐代的弩与弩手》 关棨匀 唐宋历史评论 第四辑

——————————————————————————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八戒影院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留言反馈   Baidu   神马   Sogou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八戒影院